【解說】第十一屆邵逸夫獎頒獎典禮日前在香港舉行。獲得本屆邵逸夫獎生命科學與醫(yī)學獎的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森和俊和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彼德•瓦爾特接受了記者的采訪,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兩位科學家都表示,對基礎科學的濃厚興趣和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是他們的成功“秘方”。同時希望社會重視基礎學科的研究,為科研成果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打下基礎。
森和俊教授和彼德•瓦爾特教授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了內質網未折疊蛋白反應傳導途徑的基本機制,為理解和治療腫瘤、代謝病,如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提供了科學基礎,并可能有助于預防和治療II型糖尿病以及治療某些白血病。 
【解說】第十一屆邵逸夫獎頒獎典禮日前在香港舉行。獲得本屆邵逸夫獎生命科學與醫(yī)學獎的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森和俊和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彼德•瓦爾特接受了記者的采訪,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兩位科學家都表示,對基礎科學的濃厚興趣和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是他們的成功“秘方”。同時希望社會重視基礎學科的研究,為科研成果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打下基礎。
森和俊教授和彼德•瓦爾特教授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了內質網未折疊蛋白反應傳導途徑的基本機制,為理解和治療腫瘤、代謝病,如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提供了科學基礎,并可能有助于預防和治療II型糖尿病以及治療某些白血病。
【同期】第十一屆邵逸夫獎生命科學與醫(yī)學獎得主 彼德•瓦爾特
我們有一些有力的證據(jù)表明,未折疊蛋白反應可以參與到癌癥的治療中。對于那些應該凋亡但是仍然存活的細胞,像癌細胞就是無法進行自我凋亡的細胞。我們可以將細胞的存活和凋亡調整到平衡狀態(tài),提供治療腫瘤的新方法。
【解說】彼德•瓦爾特坦言,能夠最終發(fā)現(xiàn)內質網未折疊蛋白反應傳導途徑的基本機制,完全是被對自然科學的濃厚興趣驅動。對科學家來說,基礎科學的研究是個探索和探險的過程,
如果過分強調所做研究的實用性成果,反而可能扼殺科學研究的發(fā)展和進步。
【同期】第十一屆邵逸夫獎生命科學與醫(yī)學獎得主 彼德•瓦爾特
因為我們進行純粹的基礎的發(fā)現(xiàn)性研究,我們被興趣驅動,希望知道在細胞里究竟發(fā)生著什么,F(xiàn)在對于轉化研究過于強調。在研究開始前,就需要去證明研究有什么實用意義。而且這種觀念很危險。如果不去做基礎性的發(fā)現(xiàn),又怎么能轉化研究成果呢。所以需要基礎研究來支持,它難以預計而且充滿冒險。
【同期】第十一屆邵逸夫獎生命科學與醫(yī)學獎得主 森和俊
我們應該投入更多資金給下一代做基礎研究
【解說】在談到自己的成功“秘方”時,彼德•瓦爾特特別提到了“不因失敗而沮喪”這點。兩位科學家都是經過20多年的不斷嘗試和探索,才最終發(fā)現(xiàn)了內質網未折疊蛋白反應傳導途徑的基本機制。其間有95%的試驗嘗試都沒能成功,但在這過程中積累的經驗打通了研究的脈絡,最終讓研究得以成功。
【同期】第十一屆邵逸夫獎生命科學與醫(yī)學獎得主 彼得•瓦爾特
熱愛、想象力、還有不因失敗而沮喪。我們進行的各種嘗試中,有95%都失敗了。而后我們才迎來了這樣的美妙時刻。那些失敗的嘗試把我們引向了一個從前未知的領域。所有的關鍵點都互相連接,只不過跟我們預計的不一樣。
記者 閆宇赫 趙安源 香港報道

關鍵詞:
分類名稱:
CNSTV